(社区矫正项目组 陈方圆)大多数人都会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很多接触的越轨青少年中,就会发现,这一特征尤为明显,父母离异、亲子冲突或亲子疏离,都会在青少年早年成长环境中埋下不良的种子,生根发芽。更可怕的是,家庭中不良的沟通方式、行为应激方式是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学习,被下一代“继承”,比如父亲有家暴行为,其儿子成人后也会出现暴力解决冲突的行为倾向。可见,家庭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工在服务过程中,会通过访视的方法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生活处境。特别是家访,通过观察服务对象的社区环境、邻里关系、家庭处境、房屋布置、家庭成员状态、家庭成员互动等细微而真实的反应,了解案主。
尊重,自主独立的空间
社工第一次去全叔(化名)家,屋里收拾得特别干净整齐,全叔说:“都是我老婆收拾的,她比较爱收拾。”全叔家住老城区,一家三口住小两室一厅,全叔因为长年哮喘、糖尿病,一直没有工作,和女儿享有每月800元的低保;女儿在读初中,住校,每周末回家;全叔妻子在外上班,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一家人凭借每月2800元的收入,生活却过得有滋有味。言谈中,全叔对女儿的喜爱毫不掩饰,做女儿喜欢吃的炸土豆,眼神里流露出疼爱。我问全叔女儿:“爸爸很喜欢你,很爱你,你知道么?”女儿看着社工,笑着点头:“嗯,我知道。”之后,社工和全叔女儿聊了很多,女儿从小在茶馆里长大,健谈,在学校足球队,是体育特招生,谈到自己热爱的足球,球队,眉尾飞扬。全叔女儿虽未成年,但很多事都由自己做决定:“我自己的事我都是自己决定的,当然会参考他们的意见,包括学足球。”
在一些家庭中,如低收入(或低保)家庭中,因为父母较低的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家庭处境及家庭生活消费水平,一些父母会存在低自尊、自卑的性格特质,并且“遗传”到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良的适应性行为。然而也不全是,在全叔的家庭中,全叔可以和孩子很充分平等的交流,使女儿能够客观看待家庭处境;同时在家庭关系中,存在一定的自决与自由空间,尊重的孩子的决定,这些都有利于孩子的自主、独立成长。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会因为家庭收入而贬值、变质。
沟通,民主型教育
在社工定期的心理辅导下,小刚(化名)逐渐从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有了对维持婚姻中两性关系的新认知。同时,在抚养孩子和适应新环境、新工作两者间来回“折腾”,努力尝试平衡。
社工担心小刚心理压力过大,遂尝试家访。小刚和儿子及小刚父母租住在街道附近,一室一厅,厅里放了一张床,屋子显小却也干净整洁。社工家访时,小刚和儿子小铁(化名)在家。小刚说:“他(小铁)虽然小,但也大概知道发生了什么(指小刚和妻子离婚),那之后,他变乖了很多。”社工观察小铁,虽腼腆,却愿意与社工交流,说着幼儿园的趣事、社区公园里的大哥哥以及别人赠送的玩具。小刚在做饭以及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温声细语,眼睛平视着小铁和小铁说话:“我们约定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小铁听了爸爸的话,主动拿起桌边的遥控器,关了电视,自豪地说,”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紧接着大口大口扒着碗里的饭。
在很多家庭中,一位家庭成员对其中一位家庭成员的不满,通常通过对另一位家庭成员发泄不满的行为表达情绪。比如,对丈夫不满的妻子会告诉孩子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告诉孩子父亲很糟糕;或者和妻子离婚的丈夫借酒消愁,通过打骂孩子表达对前妻的愤怒。而在这一例案例中,并没出现这样的现象,正如案主所说:“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和孩子没有关系,我们依然会爱孩子。“家庭中的每一位父母,都应当将自己的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庭的附属品,因而在家庭关系的变化中与孩子协商,沟通,养成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吝赞美,“直言不讳“地表达爱意
王叔(化名)和妻子靠收胶纸为生,并不体面的职业,抚养了一双儿女。去家访时,王叔大嗓门,很远的地方就挥手招呼着社工。进了屋里,王叔妻子正在做饭,我们和王叔坐在大厅的沙发里愉快地聊天。从房子聊到老家,从乡下聊到城里,从贫穷的60年代到小康的21世纪,从妻子聊到子女。王叔老伴隔着打开的玻璃门做饭,王叔看向厨房,嘴里念叨着“我家里全是她收拾的,她做的炒土豆丝好吃惨了,以前在农村,七里八乡的人都说我老婆做菜不一般“”我女儿特别懂事,家里新买的房子她帮忙还房贷“”我儿子特别帅,很高,1米83,等会他放学回来你们看看“。我想,在厨房里做饭的王婶,虽只看到背影,期间什么也没说,嘴上应该是挂着笑容的。
爱情、婚姻都是需要维持、经营的,虽然难免要经历“七年之痒“。长久在一起的人因为生活方式、性格的多种不同而产生摩擦,也会因为长久相处产生的生活琐碎渐渐消磨彼此的好感,便觉得一些爱意懒得开口表达,甚至已经说不出口。王叔和王婶近30年的婚姻,依然能散发出温馨、喜爱的香气,源于对爱的人毫不吝啬的赞美,”直言不讳“的爱意。即使两个人相处再久,两个人多么不完美,也依然能记得对方的美好之处,永远带着喜爱的心情反馈给对方,这大概是婚姻中两个人可以长久相处的美妙之一。
正如前文所说,幸福通常都拥有相似之处,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中,培养良好的爱的表达方式是拥有幸福感的很好途径。家庭中真正的幸福感并不建立在高的家庭收入水平上,并不建立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上,也并不建立在完美的个体上,幸福感是需要表达、给予他人,再从他人反馈中感受,获得的,幸福需要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