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项目组 陈方圆)隶书(化名)刚满20岁,年初确诊为HIV病毒携带者,社工与隶书专业关系的建立从隶书告知社工自己是HIV携带者开始。初期评估中,为重点跟进个案。社工从2015年初至今的9个月时间,7次面谈,3次访视,逐步将隶书从疾病的恐惧、心理的焦虑、家庭支持的缺失、未来生活的迷茫中走出来,一步一步接受现在的自己。
与疾病和平相处
隶书在刚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完全无法接受,玩了两天两夜的电脑游戏,努力不让自己回想这件事,更不能和任何人说。社工是第一位知道隶书病情的人,在面谈的过程中,社工通过倾听、询问、同感,帮助案主排解痛苦。同时,沟通中引导隶书接纳自己的病情,从体检开始到社区门诊咨询,定期服药再到大医院治疗,使隶书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对应治疗方案,逐步制定治疗计划,“它只是目前很难治愈的疾病,我要学会很好地控制它“。
诉说与倾听是很好的伙伴
隶书面对疾病强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一个仅仅20岁的孩子来说,显得极难承受。社工在提供定期心理辅导的同时建议隶书预约心理咨询,将自己的隐情告知可信赖的朋友。隶书说:“我跟我一个很好的朋友说了,她知道以后,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了很久。上个月,我也去做了心理咨询,感觉好了很多。“将隶书的一个人的痛苦变成3、4个人共同承担,痛苦和压力相应地就会减轻很多。如今,隶书的状态很稳定,见到社工很开心,一个人住觉得孤单时也会联系社工。
你有一位很棒的母亲
隶书父母在隶书很小的时候离异,都再婚重组家庭,亲子关系疏远。高中时,隶书才和母亲居住在一起。社工和隶书聊起母亲,母亲的工作、母亲的专业、母亲的教育,在隶书叙述及社工的引导中帮助隶书发现,母亲是一位负责任的母亲、有事业心和很强工作能力的女士,“我可以为你做到我能做的一切,但你也要学会独立成长”。此后,隶书开始尝试和母亲沟通,告诉母亲自己社区服刑的事,会计课程班询问母亲的意见,每周通两次电话。隶书说:“以前会恨,现在不了。“
“你这么棒,不会觉得可惜么?“
隶书职高肄业,之后断断续续地从事服装销售工作,谈起隶书在校时的生活,隶书眼睛里充满神采。隶书很聪明,“我数学特别好,可以考满分;有一次我记得是考的全校第一”可能是叛逆期来得晚吧,考试的时候帮同学作弊,和老师吵架,带着我妈来办退学“。在那时看来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社工认同案主的同时,不禁疑问:“你因此退了学,你这么棒,不会觉得可惜么?”隶书有点回答不上来,顿了顿:“还是有点后悔的。“此后,隶书找了自己高中时很好的语文老师,得到”不读大学是人生一大遗憾“回复后,毅然决定上大学。
如今,隶书在母亲的建议下选择了国际贸易专业,在父亲的帮助下报考了大学,10月正式上课。除了好好学习以外,隶书似乎是看着远方,悠悠地说:“希望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朋友。“相关资料显示,艾滋病毒携带5年的患者存活率30%左右,也有例外。在既成事实面前,在可预知的有限生命面前,仍然去做值得去做的,成为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