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 | NEWS FOCUS
“患者-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信息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15-11-23

       (精神卫生项目组   陈瑜 张茜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登记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430万人,共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1650家,精神科床位22.8万张;但尚未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各地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完善康复服务,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示范性项目建设,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冬青”)自2012年起着力于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为重庆三个地区四个街道内5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健康关怀、心理援助、居家照料、扶助就医、社会融入、资源链接等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服务,初步构建了“患者-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一、以患者为中心,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社区特殊的组成部分,其社区康复面临来自疾病、经济、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压力,其需求也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关注基础性需求。冬青特别关注患者在健康、生存及居家照料等方面的需求。通过邀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邀请医生上门巡诊、开展服药指导,定期组织体检、制定健康规划,培养其健康意识,树立“与疾病共存”的观念,促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注重提升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支持其打理好自己的生活。此外,通过及时链接、协办优惠政策等方法,支持其及时获得社会救助和保障基本生活。

关注发展性需求。社工一方面通过入户走访、个案工作等方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其勇敢面对困难。另一方面注重患者兴趣的培养,丰富其休闲娱乐生活,支持其参与融合性小组、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参与。此外,社工更注重患者的主动性培养和身份角色的转换,将其发展为冬青的志愿者,在入户走访和组织活动时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患者的身份认同和社融入区。

二、以家庭为单位,提供互助支持

家庭是精神障碍在社区康复的最重要场所,家人的支持和陪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社区康复的效果。但因疾病的特殊性,使家庭面临较大负担,对疾病的不同理解和认识、社会大众的排斥、经济状况的拮据以及社会支持的匮乏使其承受较大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因此,冬青一是开展精神疾病、家庭护理、沟通技巧等知识培训,促使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二是协助其办理各项优惠政策,培养家庭的主动求助意识和资源获取能力;三是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疏导与支持,改善家庭关系,减轻心理负担;四是组建家属互助小组,搭建同质群体交流平台,提供情感支持。

三、以社区为依托,创造良好康复环境

接纳、包容和支持性的社区环境是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区的重要条件。因此,冬青比较注重社区资源联动,一是着力于社区环境的改善和社区氛围的营造,引导居民了解和接纳患者;二是注重社区内社会组织单位的资源链接与互动,满足患者的多方需求,提升其获取和运用资源的能力;三是注重社区宣传和融合性活动的设计,增进患者和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整合医疗资源,保障在社区康复

《规划》中指出,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建立完善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冬青在服务体系设计支出,尤为注重医疗资源在社区康复中的基础作用,积极与辖区内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邀请专家走进社区开展讲座、培训、宣传精神疾病知识,并深入患者家庭提供巡诊、服药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努力促进患者在社区和医院的有效连接,支持其在社区康复。

基于生命的多样性,冬青致力于积极构建“患者-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四位一体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链接各方资源,促进精神障碍患者的正向改变,支持他们在社区更好的康复,过上和我们一样平常的生活。

 

    

 

 

电话:023-63515720 电子邮箱:DQSGJXY@163.COM 机构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华福巷53号书香苑小区1楼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 RESERVED技术支持:纳贝科技    备案号:渝ICP备18009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