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势视角下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及介入策略——一位丧子老年人的个案研究
作者:杜红芳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问题日益增多,其中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倍受关注,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丧子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因为丧子而产生了一定的诸如悲伤、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家庭与社会和谐。针对其问题和需要,社会工作因其专业的价值理念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有着介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本文即通过对一位丧子老年人的案主进行研究,分析其心理问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实施专业的个案工作介入,进而推导出促进丧子者心理健康的个案工作一般介入模式。
关键词: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个案工作
Analyses Childless Elderly Peo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Which Based on Strength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A Childless Old Man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aging is increasing, which i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lderly people.It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The current childless elderly population is more and more large.They produce a certai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sadness, depression and so on because of loss of children, which affected their normal life and family and social harmony seriousl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needs, the value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ve in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because of its concept and the scientific working method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childless old people's director of research, which analys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and implement professional case work that involved in using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 theory.Then deduced general intervention mode of mental health that promote childless case work.
Keywords: childless elderly peopl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cial work; strength perspective; case work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的背景. 1
1.2 研究的意义. 1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2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3
1.5 理论依据. 3
1.6 研究方法. 4
2 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5
2.1 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 5
2.1.1 抑郁忧伤、孤独寂寞. 5
2.1.2 心理异常敏感、情绪不稳定. 5
2.1.3 内心封闭. 5
2.1.4 绝望压抑与担忧未来. 5
2.2 丧子老年人既有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 6
2.2.1 影响丧子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6
2.2.2 损害社会支持系统. 6
2.2.3 影响家庭与社会和谐. 6
3 优势视角理论介入一位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7
3.1 案例简介. 7
3.1.1 个案来源及日期. 7
3.1.2 案由及家系图与生态图. 7
3.1.3 家庭成员状况. 8
3.1.4 案家居住环境及经济状况. 8
3.1.5 心理问题. 8
3.2 优点个案管理模式处遇过程摘要. 9
3.2.1 筛选个案之标准. 9
3.2.2 优点评量(我的希望花田). 9
3.3 个人计划. 10
3.4 处遇目标. 11
3.5 处遇取向及策略. 11
3.6 处遇过程与内容. 11
3.7 案主改变的评估. 12
3.8 反思. 13
4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附录. 17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亿,老年人口已居世界之首,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约 4.15亿,属标准的老年型国家[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出现,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重点关注的群体;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需要越来越强烈[2]。丧子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失子后,心理方面的变化最大,抑郁忧伤、孤独寂寞、敏感脆弱和绝望压抑是典型表现,严重影响着他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因而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理疏导是当务之急。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笔者发现丧子老年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急需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科学的行为引导,以脱离负面情绪,但当下,我国对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还尚显苍白。针对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与需要,社会工作因其专业的价值理念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有着介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本文通过对一位有心理问题的案主进行访谈及观察,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实施专业的个案工作介入,进而推导出促进丧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般介入模式。在介入过程中,笔者以朋友与工作者的独特身份,对案主进行访谈和观察,分析其心理问题,在优势视角理论和专业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个案介入,协助案主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以及非正式支持系统资源,最后使案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丧子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关注其心理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丧子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心理问题影响着自身正常地生活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鉴于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其自身和社会的不利影响,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需要多种社会科学支持和研究的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实施社会个案工作的介入,这一系列措施是针对现实存在问题提出的,纵观大局,不仅是对社会工作学科的实务性作用研究,也是分析访谈和观察得出的结果。这为已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⑴有利于丧子老年人走出失子的心理困境,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丧子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进而安度晚年;有利于丧子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社会工作者从优势视角理论出发,对一位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案介入,激发案主内在的生命力,以自身的力量来主导处遇的方向,在自我觉察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生活的希望,协助其脱离心理困境,走出生命中的阴霾,继续适应社会,参与新的生活。
⑵有利于社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助人自助的理念影响社会及其成员,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进而推动社工专业实务的发展,推广社工的影响力。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专业的助人活动,笔者通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介入丧子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不仅将自己的所学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协助案主解决其心理问题,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提供新的平台,具有在全国推广学习的意义。
⑶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关注丧子老年人这一独特群体,是家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深入分析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协助其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解放自己封闭的心灵,走出心理方面的困境,进而与家人邻居多沟通交流,形成与他人建立相互支持、关怀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与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化解因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而激化的各种矛盾或引发新的问题,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3 文献综述
关于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过,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1.3.1 国外的研究状况
国外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突出表现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许多研究发现,家庭完整对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具有积极的意义,丧偶则是其最严重的负性事件。Morris研究显示,家庭关系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3]。Vanheck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人际环境、个人环境和当时情境从不同层次对老年人老化过程的身心健康产生着影响[4]。
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国外学者大多采用老年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大致分为三类:智力量表、单一心理问题反应评估工具(包括老年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等)、基本状况调查工具(包括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测查、国家健康成果量表等)[5]。此外,Grossarth等人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较高的老年人,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6]。
其他视角的研究:如生理学上,Reid研究表明,睡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7]。Motenk从社会工作角度谈论家庭的积极转变对于老年人安享晚年有非常重要意义等[8]。
1.3.2 国内的研究状况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较为特殊是对离退休、空巢、失独老人的研究。李德明等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生活和文体活动满意度有关[9];薛邦调查表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经济收入水平有关,即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所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比较高,拥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与子女关系比较融洽,精神状态也较好[10];安民兵认为必须坚持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去满足失独中老年人的需要[11]。
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国内学者研究研制出适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状况的评估工具,如吴振云从心理现象涵盖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角度出发,编制出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12],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老年心理健康的理论框架应包括五个主要方面:性格开朗乐观、情绪稳定、社会适应良好、有一定的交往能力、认知功能基本正常[13];黄希庭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自我概念水平、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14]。
社会工作视角的研究:崔炜针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困境,主张从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及自我实现的角度去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增强面对心理危机的信心,维护其心理健康[15]。彭何芬、陈浩通过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处于丧偶中的老年人度过危机,协助其实现继续社会化[16]。王祥等[17]与欧颖等[18]从社会工作方法来介入失独者群体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可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⑴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老年人心理问题调查方法局限于问卷法,缺乏访谈法、观察法的具体运用,对于丧子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研究和解决相对来说比较空白。
⑵ 国内对于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存在许多问题[5]:第一,研究对象较侧重于对老年人中退休、空巢、失独老人的心理问题,对于丧子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比较少。第二,研究方法方面,对丧子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个案介入研究的较少,且采用优势视角理论介入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研究几乎空白,缺少系统性解决问题的专项研究。
因此,本文从社会个案工作的角度,深入分析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尝试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援助机制的特色道路,以达到对已有研究做一点补充和深入的目的。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丧子老年人:老年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国际上主要采用65岁和60岁这两个标准作为老年的年龄起点,而我国往往将用60岁作为老年起点。丧子老年人在本文中指的是父母因子女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子女的60岁以上的人。
优势视角(Strengths Perspective):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将焦点放在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病理[19],强调个人在特定情境下(无论是负面或弱势)的调适,相信个人能够存活下来必然有其自身能力或外在资源,且每个人皆有成长、学习和改变的潜能。
1.5 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对一位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案分析,并运用优势视角理论进行专业的个案工作介入,旨在帮助案主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将焦点放在未来的改变而非问题,着重挖掘案主自身的优点,从而达到解决案主问题的目标[19]。因此,应着重其本身具有的资源与长处,增强其个人的自我调适功能,以及重建其社会网络。
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己的能力[19]。工作步骤是接触与建立关系—优点评量,发掘想望—建立目标—订立个人工作计划—巩固优势,结案。社会工作者在优势理论的个案管理模式与服务中,将服务阶段划分为建立关系阶段、希望花田阶段、优点评量阶段和服务计划书讨论与执行阶段。
在运用优势视角理论的过程中有六大原则:一是个人有能力去学习、成长与改变;二是焦点在于优点而不是问题和病理:案主有许多能力如学习、沟通、劳动、生活适应能力等;三是案主是助人关系的指导者:案主才是承担决策后果的人,要尊重案主自决的权利;四是助人关系被视为基本且必要;五是外展是较佳的处遇方式:可以结合家访、案主的生活环境,直接观察其生活的状态;六是社区是资源的绿洲:鼓励案主善用正式与非正式资源。主动去挖掘案主的想望和优势,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潜能的。
1.6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
⑴访谈法:由于本研究主题涉及一般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心理问题议题,加上主要是属于被访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的探讨,如果只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来进行,难以有效获得受访者的态度、心理方面的重要信息,因此将适量采用质性研究的深入访谈法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可以保障研究的深入性、可行性以及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具体为:访谈对象:河北省邯郸市H农村某丧子老年人;访谈时间:四月初到五月初;访谈地点:河北省邯郸市H农村。
⑵观察法:对于丧子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工作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案主,有针对性地了解其心理问题的反应,以及案主在接案期间所发生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弥补其他研究方法的不足,也对社会个案工作介入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河北省邯郸H村于四月初到五月初对某位丧子老年人及其家庭进行观察,对案主的经济、健康、居住环境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取得了不少第一手的资料。
⑶文献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文献资料和著作,借鉴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参考,并借鉴其研究经验,实施自己的研究。
本文通过从以上三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来分析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帮助丧子老年人走出失子之痛的阴霾。
2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世上有一些老年人,当他们正和子女快乐地享受生活和安度晚年的时候,疾病、车祸、自杀、工作、灾害等意外事件不期而至,夺走了他们孩子的生命,使他们成为丧子者。老年人在丧子后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这影响着老年人自身正常地生活及其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亟需社会加以关注。
2.1 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表现
老年人在丧子后,由于遭到突然的噩耗,不适应突然的改变,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抑郁忧伤、孤独寂寞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容易承认自己衰老,自叹“年老不中用”, 感到失去个人的社会价值,滋生出无能无用、 无望无助的负性情绪,再加上老年人在丧失自己的孩子之后,失去了同子女之间进行语言的感情交流,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他们用伤心将自己包裹着,不仅感到精神上空虚、 孤独和寂寞,易伤感、易流泪、易沮丧、易抑郁,而且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安度晚年。
2.1.2 心理异常敏感、情绪不稳定
老年人在丧子后,心理易敏感、多疑,家人或邻居的行为或言语上稍有不对,他们的反应较之以往会显得突兀;同时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下降,遇事较为烦躁,不容易冷静,情绪波动大,易出现低落、郁闷、消沉的情绪。一些漫不经心的话语可能会立刻引来这些丧子老年人的失声痛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20]。
2.1.3 内心封闭
老年人在丧子之后,普遍心态自卑、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意跟人谈论自己的家庭,容易出现逃避亲朋好友的行为,以免睹物思人,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白天的时候几乎不出门或见人,在晚上的时候,沉浸在自责与思念的痛苦之中,希望在梦里能梦见自己已去世的孩子;二是当听到他人谈论自己圆满的家庭和子女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孤立起来,逃避这样的情景,不让别人伤害自己脆弱的心灵[20];三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则表现为对社会不满,对他人排斥和敌意,害怕与人交往,不愿意看到他人圆满的家庭。
2.1.4 绝望压抑与担忧未来
对于许多中国老年人而言,子女是心头宝,是他们心头的牵挂和精神寄托,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子女离世后,老年人面临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惨境遇,孤独与凄凉如影随行,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对生活感到悲观失望,丧失自信,绝望之外生活还得继续,老年人伴随着丧子之痛还有一种对未来深刻的担忧,担心自己老无所乐、老无所养,无法安享晚年;担心自己自己在生病住院期间,无人照料、无人签字等;担心自己无人送终,没有活着的勇气……丧子后,老年人就没有了精神的寄托和未来的希望,缺乏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等[18]。
2.2 丧子老年人既有心理问题产生的影响
我国有着浓郁的的家庭文化传统,家庭是集经济、抚养、赡养、教育、感情等多重功能的复合体,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否对家庭成员自身幸福、社会和谐及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深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羁绊非常紧,不管哪一方的失去都会对另一方造成沉重的心灵创伤,而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更是让这种丧子之痛深入骨髓,随之而出现的心理问题不仅使丧子老年人自身的生活非常压抑,也影响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1 影响丧子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老年人在丧子之后,往往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抑郁忧伤,常常以泪洗面。这些消极的情绪和心态不仅使老年人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使他们很难有效地适应环境。身体受到极大刺激,出现生理上机能失调或发生紊乱、食欲减退、经常失眠等症状,有的伴有血压波动、呼吸加快、容易疲劳等,严重者可能会患上精神疾病、冠心病、老年痴呆症等,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18]。由此可见,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2.2.2 损害社会支持系统
老年人在在丧失孩子后,常常会封闭自己的内心,社会交往也比较封闭,具体表现在:一是他们出门活动的时间变少,见与孩子有关的亲戚朋友也很少,害怕睹物思人,喜欢以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他们的交往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喜欢跟自己一样暮年丧子的同命人相处;三是他们去的场所具有限制性,如不再去他们一家曾一起去过的场所,或他人一家在一起的场所[18]。这种人格的不健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困难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亲人朋友及邻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让他们不知所措,该如何去安慰,影响了社会支持系统功能的发挥。
2.2.3 影响家庭与社会和谐
“丧子”作为重大的家庭事件,不仅扰乱了家庭关系,破坏了家庭结构,使家庭生态失衡、家庭功能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使得自己的亲人朋友及邻居生活在痛苦与担忧中,不知该如何去安慰作为父母在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打击。当在与他们交流时,得谨慎小心,怕因为自己某一句话或事件而使他们陷入悲伤痛苦中。因此,老年人在丧子后,抑郁忧伤、内心封闭加上绝望压抑导致他们难以实现老有所乐、安享晚年的目标,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3 优势视角理论介入一位丧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
老年人丧子后,时时刻刻都要忍受心理问题如抑郁悲伤、孤独寂寞、绝望压抑等的折磨,因此,解决丧子老年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迫切。本文笔者尝试从优势视角理论来介入一位丧子老人的心理问题。优点个案管理模式是社会工作中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强调关注案主的能力与资源并非问题,协助案主挖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对自己未来的改变充满信心和希望,并靠自身的力量来主导处遇的方向,最终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走出丧子之痛的阴霾。
3.1 案例简介
3.1.1 个案来源及日期
个案来源:亲友代为求助(案外甥女与笔者是好朋友,经常会跟笔者谈谈心理话,在遇到问题时,会向笔者请求帮助。当案外甥女知道自己外公即案主遭受丧子之痛的生活状态时,就想请求笔者帮助,通过征求了自己外公即案主及其家人的同意,向笔者寻求帮助。)
开案日期:实施优点个案管理模式于2014年4月2日
结案日期:2014年5月2日
3.1.2 案由及家系图与生态图
案由:案主因丧子后,心情悲痛,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感到抑郁忧伤、孤独寂寞,内心封闭,对事物不感兴趣,对未来感到绝望,没有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案主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亟需我们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使其正常地生活和工作,走出丧子之痛的阴影。
家系图、生态图:
3.1.3 家庭成员状况:
1、案主:男,79岁,农民,兄弟姐妹四人,其行一,小学,但自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很好,因家庭困难等原因不得不放弃上学,喜欢读书写字、养动物、种植植物等。与妻子结婚后育有三男二女,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已离世。身体不健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常常得吃药。性格内向,尤其是儿子死亡后更是沉默寡言。身体智力发育正常,无智力障碍,自知力完整,言语顺畅,能自己做饭、洗衣等。
2、案长子:60岁,高中毕业,育有两个儿子,工作结婚后搬迁到县城,曾在土地管理局上班,目前已退休,在北京打零工。其妻子曾是国办教师,现在已退休在家,家境较为富裕。但因为县城离家乡即自己父母居住的地方较远,所以每月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相对有限。
3、案二子:52岁(因意外而死亡),高中毕业,育有三个子女(两女一男),从事装修和建筑工作,妻子是湖南人,夫妻感情和睦,因为家里儿子结婚需要盖房,在盖房期间发生了意外而死亡,虽然妻子也因此痛苦流涕,但想到自己还要完成作为母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生活态度较为积极,对于丧夫残酷的事实可以接受,能够正常地工作、生活,并且经常帮公公做一些家务,聊聊天。
4、案三子:42岁,高中毕业,育有一子,对植物之栽培有浓厚的兴趣。时常帮案主做饭、洗衣等,并跟案主在一起吃饭、看电视,谈谈心。
5、案长女:56岁,小学,育有三个子女,家境较为富裕,居住离案家较远,对父亲非常地孝顺,常常把案主接到自己家居住,一有时间就去看望案主,帮案主做做家务活,谈谈心,开导一下案主。其女儿有个好朋友即笔者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在外公即案主遭遇丧子之痛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时,通过征求了自己外公及其家人的同意,及时向笔者请求帮助。
6、案小女:46岁,初中,育有两个子女。家境较为富裕,居住离案家更远。能够体会父亲丧子的心情,当父亲谈论丧子之痛时,常常安慰案主,让他别想太多,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3.1.4 案家居住环境及经济状况
居住环境:案主与三儿子住在一起,住宅为瓦房配有大大的红门,庭院里种着花、竹子、葡萄树、桃树、柿子树等,这些皆为案主所亲手摘植,内部设备简单,但摆放较乱,且桌子上有些尘土。案家邻居都为瓦房,门前已经是公路,临近小卖部,许多邻居在闲暇时坐在小卖部前面的公路上,他们互动的方式为聊天、打麻将、打牌、下棋等。
经济状况:由于案主已年迈,无法靠自己的劳动能力维持生活,所以以子女的赡养费和社会养老保险为生。因子女考虑到案主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
3.1.5 心理问题
第一,行为反应:案主在丧子后,在家常常一人发愣,几天不吃不喝、失眠,整天独自一人偷偷地以泪洗面,无精打采,烦躁不安,情绪低落;躯体出现许多不适,全身无力,头晕胸闷,血压上升,偶发耳鸣;脸色泛黄,声音低沉无力,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内心封闭,不愿出门,不愿与他人谈论有关自己丧子的事实,不愿看到别人一家团圆的情景;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助,没有信心,有时自己想以死亡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案主:“他走的太突然,听到这个噩耗的时候,我感觉天快踏下来了,真的不敢接受这个事实,怎么会这样呢?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
“他走了以后,我不想出门,不想说话,就想一个人独自呆着。”
“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他这么年轻,快要盖好房子,还没享福就这样走了。我都这把年纪了,儿子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让我代替他死呢……”
案外甥女:“外公他原本身体就不好,再加上丧子之痛,他现在情绪十分低落,每次跟他谈话,我会尽量避开二舅舅的话题,专门说一些笑话来开导他,但他放不下心中的心结。”
第二,情绪反应:易低落、悲伤、冲动,常哭诉父子二人感情很深,常梦到自己与儿子相聚在一起的情景。面对自己从小带大的儿子,案主静静地靠在床头,回忆讲述那些属于他们俩的往事。常常一个人独自默默流泪,看着逝者的照片发呆、失眠、叹气,悲哀、内疚自责、苦苦思念,经常梦见逝者。
案主:“我这几天常常梦见他,梦见我们父子二人在田地里一起干农活,他带我去看病,给我买衣服,给我送好吃的……”
“我这几天常常失眠,一想到他走了,我就想哭,以后就少一个人陪我说话,陪我去看病,帮我做家务了……”
3.2 优点个案管理模式处遇过程摘要
3.2.1 筛选个案之标准
第一,社会工作者已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因案主的外甥女与工作者是朋友,所以接案的过程比较容易,且案主比较信赖工作者,当案主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主动与工作者商讨或征询意见;当案主感到悲伤痛苦时,会主动与工作者交流谈心。
第二,求助意愿:案主均有强烈的想摆脱丧子之痛的心理阴影。
第三,非正式支持系统:案主有子女、外甥女、弟妹、亲家侄子等家人的支持和协助,但邻里支持系统较为薄弱。
第四,方案引荐:工作者通过与案主面谈,介绍优势视角理论的介入过程,通过案主优点评量的填写,社会工作者发觉案主具有动机、意愿以及潜能与优势参与此介入方案。
3.2.2 优点评量(我的希望花田)
3.3 个人计划
长期目标:摆脱丧子之痛的心理阴影。
短期目标:把自己身体养好,好好吃饭睡觉;
每天不再抑郁忧伤、痛苦,接受丧子的事实;
不再封闭自己,多与家人、邻居谈谈心、聊聊天;
对生活及未来充满希望,放弃轻生的念头,正确看待死亡。
3.4 处遇目标
首先,自我能力的肯定,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增强资源的运用能力。
其次,激发案主在认知与情绪方面的正面思考,改变错误的认知,走出丧子之痛的情绪低谷,产生正向的认知和情绪,进而对自己的改变充满信心和希望,最终使自己进入到复原的状态。
第三,协助案主接受丧子的事实,正确看待死亡,减少轻生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