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
专业成长 | NEWS FOCUS
社工伦理的三重门信息来源:冬青  发布时间:2015-04-13
     (社区矫正项目组 陈方圆)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和教育者的一大不同,便是教育者是将经久积累传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然而社会工作者更强调“共同”与“自主意识”,我们希望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共同经历一段旅程,并使案主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自身发展。
       刚毕业缺少实践经验的社工,处于理解社工伦理的第一重门。我们知道社会工作者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然而实践起来却很难。最近新开展的人际沟通小组,我们知道要通过组员的互动、分享达到成长,然而实际情形是,我们很难以游戏为载体,加之引导让组员之间沟通、互动,最后只好自己总结小组主题,告诉组员,成为了“学校教育者”。
       一次和朋友去超市购物,看见空置的购物车里放了一把伞,第一反应便是“上帝真好,知道我缺一把伞”,后转念“也许别人会回来取的,我们还是放在这里不动吧”。这便是社工伦理的第二重门,我们的第一反应仍然以个体的利益或价值观做判断,但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以此下意识修正自己的行为。正如同在做个案的过程中,案主的非理性信念甚至偏差行为与社工本人的价值观冲突,难以接受,可还是会尝试理解案主处境、思维方式而非批判、责难。
      在项目内部培训中,关于社工同感的问题,组里做了很多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比喻接近于社工伦理的第三重门。上帝创造了狮子、老鼠、蚂蚁三个动物,狮子靠猎取其他动物饱腹,老鼠在鼠洞里过活,蚂蚁以残渣细屑为生。那么,你不能期望老鼠应该像狮子一样去生活,狮子有强壮的身体;你也不能期望蚂蚁有狮子一样的生活,它们不需要捕猎一头鹿,它们可能只需要一粒米;你更不能期望狮子像蚂蚁一样生活,那样的话它可能会饿死。然而,服务中有些时候,如果我们是狮子,我们不自觉的用狮子的眼光来要求老鼠,我们放不开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观、思维方式。
      在社工伦理的第三重门,社会工作价值伦理是逐渐内化进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中的。在专业关系建立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违和感;社工与个体的角色不会产生分离现象;对于案主处境不仅仅能够尊重、接纳,并能够在案主所能认知、所能改变的情境中与案主共同努力,促进自我实现。
电话:023-63515720 电子邮箱:DQSGJXY@163.COM 机构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华福巷53号书香苑小区1楼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 RESERVED技术支持:纳贝科技    备案号:渝ICP备18009236号